继中证A50指数、中证A500指数后,中证“A系列”指数又有新成员。中证指数公司10月11日宣布,A股核心资产宽基指数中证100指数,即将于10月28日正式更名为中证A100指数。若这一变更正式生效,目前市场跟踪中证100指数的ETF、ETF联接等产品,都将根据相关法规制度安排,修改调整基金名称、场内简称等产品信息。
中证A100指数的成份股汇聚A股百强行业龙头,全面表征A股核心资产,有着新经济含量高、行业配置均衡等特性。
创业板ETF之后,首批双创50ETF也开始降费了。10月16日,华夏中证科创创业50ETF及其联接基金公告降低管理费,管理费从0.5%的年费率降为0.15%,管理费打三折,成为全市场管理费最低的跟踪双创50指数的股票ETF产品。
近年来新设的宽基ETF也开始降费让利,ETF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截至10月9日,自9月24日以来,38只跟踪美国等市场主要股指的跨境ETF(不包括中概股ETF以及港股ETF、油气ETF)合计赎回18.93亿份,整体赎回比例为2.33%。部分美国、日本、法国、亚太市场的ETF在短短几天时间,赎回比例超过10%,部分产品赎回比例更是超过20%。
政策“组合拳”的推动下,A股市场的资产转移虹吸效应显现。
今年初,上市公司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各出资250亿元,共同设立规模500亿元的鸿鹄志远(上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有限公司。鸿鹄基金于2月29日成立,3月1日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于3月4日正式启动投资。鸿鹄基金坚持依法合规运作,把握政策及市场机遇,全力做好试点基金的投资工作。截至9月30日,鸿鹄基金实收股本320.10亿元,主要投向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取得积极成效。
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典范。
上海国投公司牵头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生态基金 规模上百亿元
10月12日,“模速空间”周年发展愿景发布暨上海市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先导区揭牌仪式顺利举行。为落实上海市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培育的重大任务,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链的融合,促进创新载体提能增效,由上海国投公司牵头,联合徐汇资本、临港控股、漕河泾总公司等国资平台和米哈游、商汤科技、哔哩哔哩等领先的数字产业龙头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上海人工智能生态基金。基金规模100亿元,首期30亿元,落地于徐汇区,由上海国投孚腾资本担任管理人,已完成首关5亿元。基金将围绕大模型产业链生态进行重点布局,投资AI基础设施、基础与垂类大模型、下一代端侧AI应用三大细分领域,引导资源聚焦,打通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推动引领性应用探索形成新的发展机遇。
深圳探索引入险资共设百亿平安基金
此次重磅联合新设的百亿级基金,平安方认缴94.5亿元,市引导基金认缴2.6亿元,龙岗金控认缴2.4亿元。平安基金采用双GP模式,由平安创赢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与深圳市海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管理,采取“直投+母基金”的形式,将可投金额的90%投向深圳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投资项目,10%投向深圳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续期限不超过15年。其中,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交通及民生建设等,交通运输领域主要围绕“一环两扇,四级六轴”助力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民生建设领域主要围绕城市民生保障基建及保障房等的建设。重大产业投资领域主要瞄准深圳“20+8”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直接投资项目或创投基金项目。
50亿河南省国企改革发展基金落地
9月27日,注册规模50亿元的“河南省赋豫国企改革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正式落地。经IIR综合查询整理,今年年初以来,河南省国资委牵头,计划以市场化基金化方式深化国资国企价值创造,促进国企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设立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基金。目前,河南省国企改革发展基金由河南省国资委旗下河南资本集团及其下属公司河南资本集团投资公司旗下私募基金管理人河南国有资本运营集团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设立——河南国有资本运营集团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执行事务合伙人,认缴出资1亿元;河南资本集团认缴出资49亿。
120亿江城基金成立
10月21日,首期规模120亿元的江城产业投资基金在武汉正式揭牌成立。据介绍,新组建的江城基金主要由存量股权资产和财政现金注入组成。按照《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基金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从2024年起,武汉市级财政将每年安排一定产业基金预算注入江城基金,力争通过3-5年,将规模做到500亿元,带动1000亿元产业集群,金融赋能超3000亿元,形成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基金布局。
各地股权投资基金全面开花,近期中部地区成果显著。
贝莱德发布三季报 , AUM创历史新高
10月11日,资管巨头“贝莱德”(BlackRock)发布了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2024年三季报。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这家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AUM),已经增至创纪录的 11.5 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1万亿元),同比增长26%;过去12个月增加了2.4万亿美元(约合近17万亿人民币)。基础管理费(Base fees;IIR据季报,Base fees 包括投资顾问费、管理费及证券出借收入)已达40.3亿美元(约合285亿元人民币)。今年年初至今,贝莱德已获3600亿美元(约合2.54万亿元人民币)的总资金净流入,今年前三个季度已经超过了2022年全年,以及2023年全年的资金净流入数据。分类来看,机构客户及零售客户从今年开始逐渐扭转局面,净流入资金明显上升。
美国最大中国股票ETF,突破100亿美元
截至目前,美国上市的规模最大的中国股票ETF已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05.8亿美元。这是美国上市中国股票ETF规模首次突破100亿美元。此前的2015年、2019年、2020年中国股票牛市中,并无美国上市中国ETF单只规模突破100亿美元。截至10月10日,FXI规模为105.8亿美元。FXI由全球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旗下ETF品牌安硕iShares发行,跟踪富时中国50指数,覆盖香港市场上市的市值最大、流动性最好的50只股票。
英国成立主权财富基金
10月14日,英国历史上首位女性财政大臣、刚刚上任3个月的Rachel Reeves,在伦敦举行的国际投资峰会上宣布,英国基础设施银行 (UKIB) 将更名为主权财富基金(NWF),由英国财政部(HM Treasury)全资持有,英国政府投资(UKGI)是股东代表。
被动投资的风潮在全球同此凉热。
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该政策的业务模式涉及央行向银行发放再贷款,商业银行再向客户提供回购/增持专项贷款。20日晚,包括中国石化、阳光电源、招商蛇口在内的23家上市公司宣布,公司或控股股东已与银行达成意向或取得贷款承诺函,计划使用贷款资金进行回购或增持股票,涉及资金总额超百亿元。
股份回购、股东增持业务的相关监管规定较为繁复,涉及信披要求较多,容易引发合规风险。另外,选择合适的交易时机、交易操作落地执行,对上市公司及股东也是较大挑战。为此,机构客户部可以提供包括方案设计、开户和交易支持等在内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以帮助客户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
近日,国内量化巨头幻方公告,计划逐步将对冲产品投资仓位降低至零。另一家量化私募幂数资产公告,因期权套利策略遭遇重创,未来将主推带有多头敞口的策略,不再推广类中性策略。
中性策略是量化对冲策略的一种,其核心在于构建一篮子股票的多头组合,并配合一个市值对应的空头头寸(通常采用股指期货、融券和期权等),以实现风险对冲。当前由于尾部风险频发,中性策略已不再被视为低波动策略。这也使投资者意识到依赖单一策略的产品存在周期性局限,采取科学且多元化的资产配置策略才是关键。
近期,保险业协会发布了2024年版《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报告》。报告中指出,截止2023年年末,34家保险资管业公司管理资产规模30.11万亿元,同比增长5.59万亿,增幅达到22.82%,超过同期27.6万亿规模的公募基金。多家保险资管公司规模增加,超大型保险资管公司同比新增1家,大型同比新增2家,中型新增2家保险资管公司。小型公司有3家规模升至中型,目前仅有2家小型保险资管公司。
增量来看,主要来自于增量资金和资产端增幅。资金端主要来源于保险资金增加:2023年保公司总资产为29.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8.16万亿元,同比增加11.05%。目前保险资管74.31%来自于保险资金,其中系统内保险资金20.36万亿元,占67.63%,第三方保险资金2.01万亿元,占6.68%。
此外,保险公司三方业务持续发展,业外资金尤其是银行、养老金规来源规模大幅增加:截止2023年年末,保险资管管理银行资金规模达到4.49万亿,同比增长77.37%,26家保险资管公司管理养老金规模达到2.38万亿元,同比增加67.19%。
保险类机构资产端增幅主要由债类贡献:由于保险资金的特殊性质要求资金具有较高的要求,资管更多配置不受公允价值波动影响的资产,以安全性、稳健性、长期性为主,保险公司多采取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熨平其收益率曲线。后续,在营销保险机构时,可以突出固收类产品营销。
【风险提示和免责声明】
1.本材料仅供内部学习、参考,不得外传。
2.本材料所载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渠道收集,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不对本材料内容的更新、修改负有主动通知变更的责任。
3.本材料中各类信息仅代表资料收集当日我们从公开媒体资料中获取的信息,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不对本材料内容的更新、修改负有主动通知变更的责任。
4.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材料不构成任何投资顾问建议、投资咨询、投资建议、研究报告等。
5.市场环境变化,公开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等因素均可能影响本材料内容的准确性。
6.本材料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版、复印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