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限内部使用
公募保险及私募信托客群动态

公募保险动态

多家基金公司人事变动

2月24日,贝莱德基金公告,公司总经理张弛因个人原因离职,公司督察长、合规稽核部负责人陈剑代任公司总经理。2月20日,泰信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副总经理张秉麟新任公司总经理一职,董事长李高峰不再代任。与此同时,泰信基金还新任命一位副总经理王弓箭。2月28日,新华基金发布公告称,任命蒋茜为副总经理,任职日期自2024年2月26日起。

 

基金行业应与商业银行做好沟通,确保《资本新规》平稳落地,券商可作为三方抓住有效服务两端的机会。

 

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

3月15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文件聚焦校正行业机构定位、促进功能发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监管效能等,共提出八个方面共25项重点举措。

 

本次《意见》有望推动证券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多维度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内生增长。对于公募基金而言,《意见》有望增强基金公司深化以投资者为中心的理念,提升投研能力,为持有人创造中长期收益。

 

今年以来基金公司密集布局红利产品

在当前起伏不定的市场环境中,低估值、高股息的红利主题成为比较确定的一大主线,其稳健的历史表现越来越受到投资者认可,基金公司布局力度持续加大,从年内申报、发行及设立情况来看,已有30多只红利新主题在列,其中,指数型品种占据了大头。证监会官网显示,今年以来提交设立申请的新产品中,有10多只红利或高股息产品排队待批。华夏、国泰、汇添富、银华、兴证全球、平安、摩根、中泰资管等多家基金公司旗下都有相关产品在列。

 

经济弱复苏背景下,“哑铃型”策略是当下较为流行的稳健平衡选择,其中,红利策略便承担了防守端的职责。

 

《人身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出炉

3月18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人身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办法》指出,人身保险公司风险监测和监管评级要素包含公司治理、业务经营、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管理和其他方面六个维度。另设置“履行环境社会治理(ESG)责任情况”作为特别加分项,对开展绿色保险、普惠保险较多的人身保险公司,给予适当加分。

 

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将有利于落实“高风险高强度监管”的监管导向,合理配置机构监管资源,真正落实分类监管要求,引导人身保险公司形成差异化发展的竞争格局。

 

险资借道ETF入市

截至目前,首批中证A50ETF全部成立,发行的公司包括摩根基金、大成基金、平安基金在内的10家。根据近日发布的摩根中证A50ETF上市交易公告书,十大持有人中有四席是险资。根据平安中证A50ETF上市交易公告书,险资则同样占据多个席位。综合来看,上述各险资合计持有约1.55亿份摩根中证A50ETF、5.83亿份平安中证A50ETF。

 

险资配置权益资产的比例上限最高可达占其上季度末总资产的45%,但目前险资配置比例还相对较低,特别是人身险近年来受到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影响,投资比例普遍没有超过20%,预计2024年险资仍有响应监管号召的资金入市配置动力。

 

ETF联接基金猛增

乘着被动投资大发展的东风,ETF联接基金正快速崛起。据Wind统计,截至3月15日,今年以来共有39只ETF联接基金成立,这一数据较2023年同比增长两倍,创历史同期新高。联接基金大多以发起式的形式成立。在联接基金的快速扩容下,发起式基金的数量和占比同样屡创新高。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自2023年以来成立的ETF联接基金达到156只,其中133只采取了发起式形式,占比达到85.26%。目前上报中的ETF联接基金,同样采取发起式形式。

 

随着ETF市场的快速发展,ETF联接基金作为场外投资者参与ETF的便捷方式,其市场规模有望继续增长。联接基金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以满足投资者对多样化资产配置的需求,指数化投资的普及也会吸引更多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ETF联接基金可以为投资者的长期资产配置、短期投资交易等策略提供工具,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优化投资策略。

 

多只跨境产品申赎大提速

跨境产品渐热,基金公司在跨境产品上的比拼也从产品布局延伸到了申赎效率之上。博时基金将旗下包括博时纳斯达克100、博时恒生医疗保健、博时恒生科技三只ETF联接基金的赎回资金到账效率由T+6提升至T+4。华夏香港也将旗下的华夏沪深300指数ETF一级市场申购周期由T+2缩短为T+1。不断优化跨境产品效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同时帮助投资者捕捉市场的投资机会,实现资产的多元化配置。

 

跨境产品相比境内产品本身申赎周期就更长,资金使用效率低,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投资体验,提高效率是各家机构目前比较重要的动作。基金行业对QDII类产品的积极布局,正是顺应了投资者国际化配置需求日益旺盛的趋势。

 

 

私募信托动态

私募业绩快速“回血”,主观私募跑赢量化

2月份以来,随着A股市场强势回升,私募业绩也快速“回血”,主观股票策略跑赢量化,十余家百亿私募2月份收益超10%。据格上研究统计,2月份私募行业平均收益为1.60%。其中,主观股票策略私募上涨3.80%,在私募九大策略中排名第一,宏观对冲、债券策略、主观期货和组合基金策略均录得正收益,套利策略和程序化期货表现偏弱,量化股票多头和阿尔法策略表现垫底。在市场反弹之下,私募机构也快速反应,顺应市场积极加仓,市场信心逐步回暖。在投资布局方面,重点关注AI、医药、科技等板块。

 

自龙年伊始,主观多头策略的整体仓位维持在中性偏上水平,且仓位规模呈现出上升趋势。在业绩显著反弹的主观私募中,其主要的业绩驱动力源自近期表现强劲的行业板块,特别是与AI行业相关的个股,以及那些提供稳定现金分红的红利型资产,这都是推动业绩增长的关键因素。

 

转融券“T+1”进入通关测试阶段

3月13日,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证金融”)向各家券商下发通知,将于3月16日(周六)进行暂停转融通借入证券实时可用业务通关测试。在此次测试中将模拟转融通1个交易日的交易和结算。测试内容涵盖市场化转融券约定借入和撤单、转融券非约定借入和撤单、市场化转融通证券出借、非约定申报转融通证券出借、展期和提前了结申报和撤单、市场化转融资借入申报和撤单、担保证券缴存提取、担保品买卖、行情接收与展示、清算交收等业务处理。

 

“T+0”变成“T+1”不仅对市场有积极的刺激作用,也提高了交易信息透明度,从而大大提高通过转融券大笔做空或者高位减持的难度。在风险控制方面,延长交易周期可以降低交易的频率,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控制风险,避免过度频繁交易。在市场稳定方面,降低交易频率可能有助于减少市场波动性,提高市场的稳定性。在监管合规方面,延长交易周期可以减少操纵市场的可能性,有利于监管部门更好地监督市场交易。

 

沪深交易所联合举办量化私募机构交易合规培训

上交所、深交所联合举办量化私募机构交易合规培训,帮助量化私募机构及时、准确理解量化交易监管思路和工作要求,切实提升合规交易水平,防范量化交易风险。来自28家头部量化私募机构的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参加。此次培训,沪深交易所通报了量化交易异常交易典型案例,介绍了量化交易监管总体思路,明确要求量化私募机构加强内部风控管理,防范交易过程中出现影响证券交易所系统安全或者正常交易秩序等情形,切实规范量化交易行为,落实好合规交易要求,保障市场稳健运行。

 

量化交易已成为重要的交易方式,量化交易有助于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促进价格发现。但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相对中小投资者存在明显的技术、信息和速度优势,一些时点也存在策略趋同、交易共振等问题,加大市场波动。交易所表示将围绕着严格落实报告制度、强量化交易行情授权管理等六大举措加强量化交易监管。

 

百亿级私募数量跌破100家

自2021年11月以来,百亿级私募数量始终维持在100家以上,最高时近120家。根据朝阳永续基金研究平台Pro数据,截至2023年12月29日,国内证投类百亿私募数量达到109家。而截止至2024年3月1日的最新数据显示,国内证投类百亿私募数量重新回落至百家以下,目前共计99家。具体来看,今年以来有上海波克私募、顽岩资产、铸锋资产、友山基金4家机构跃进至百亿规模。此外,有多家知名私募掉出百亿梯队,其中以汉和资本、勤辰资产、正圆投资等主观多头策略私募为主,同时也有鸣石资产等知名量化私募规模大幅缩水。

 

百亿私募多以股票策略为主,在近年行情不佳的背景下,股票策略的百亿级管理人也难以做出正收益,进而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转向其他资产或策略。

 

近期私募观点回顾

回顾近期市场表现,融智投资基金经理夏风光认为,市场震荡的特征延续,板块还是分化的比较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周度上北向资金连续5日流入,形成一个密集买入的时间周期,在沪指3000点上方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不管背后的驱动因素是基于对资本市场变革的信心,还是对经济数据的企稳回升的期待,都表现出对下一步行情拓展空间的信心。特别是比照外盘的情况,美国相关数据表现较好,降息的节奏和力度可能减缓,美股走势呈现高位震荡疲态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外资还是持续的流入A股市场,对国内经济复苏投下了信心的一票。星石投资指出,短期来看,交易层面的影响可能会增加,由于春节以来市场已经累计了较大的涨幅,部分资金止盈或者调仓操作可能会对宽基指数的表现有影响。从中期的角度看,今年两会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不算低,财政政策的实际力度也比2023年有所加大,产业政策也在积极推进,这意味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经济动能转型都有更好的支撑,叠加前期市场对于中长期发展问题已经进行了较多的计价,均值回归依旧是今年股市的重要驱动因素,预期改善将推动股票市场投资机会增加。

 

投资机会上,名禹资产建议,关注受益海内外需求边际好转,供给存在约束,商品价格开始上行的,以铜为代表的部分上游周期股。关注符合经济结构转型和新质生产力要求的科技成长方向,如AI。红利风格受风险溢价回归驱动,或继续震荡上行,关注公用事业、石化等高股息板块。关注受益国内放量和出海的医药创新器械。海外方面,关注受益减肥药等产品放量的海外医药龙头。

 

春节两会过后,市场震荡延续,对于政策涉及领域研究专题可重点对接。 

 

股票策略私募基金连续3年取得正收益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仅有233家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这些“3年连胜”的私募,今年1-2月股票策略收益均值为-2.93%,中位数为-2.34%,其中有33%的私募仍然取得了正收益。对比来看,同期有业绩披露的全部3134家私募股票策略收益均值为-4.24%,正收益占比为28.72%。“3年连胜私募”的表现明显更胜一筹。

 

分规模来看,管理规模50亿以上的头部私募中,2021-2023年连续3年股票投资均取得正收益的私募仅有17家。其中量化私募占12家,主观私募占4家,还有1家是“主观+量化”混合型私募。虽然上述3年股票策略连续取得正收益的主观私募仅有4家,但其中3家都在今年1-2月表现居于前10,其中日斗投资、君之健投资更是先后斩获冠、亚,复熙资产变现位列第9位。

 

管理规模10-50亿的中规模私募中,2021-2023年连续3年股票投资均取得正收益的私募仅有31家。其中量化私募占10家,主观私募占11家,还有10家是“主观+量化”混合型私募。中规模“连胜”私募中仅有2家今年收益进入TOP10行列,分别为子午投资和同温层私募。

 

管理规模0-10亿的小私募中,2021-2023年连续3年股票投资均取得正收益的私募有126家。其中量化私募占22家,主观私募占72家,还有32家是“主观+量化”混合型私募。今年1-2月,位居前十的“连胜”私募中津育投资表现较好。

 

在近三年持续探底的市场环境下,部分表现亮眼的多头管理人可重点对接关注。

 

 

【风险提示和免责声明】
1.本材料仅供内部学习、参考,不得外传。
2.本材料所载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渠道收集,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不对本材料内容的更新、修改负有主动通知变更的责任。
3.本材料中各类信息仅代表资料收集当日我们从公开媒体资料中获取的信息,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不对本材料内容的更新、修改负有主动通知变更的责任。
4.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材料不构成任何投资顾问建议、投资咨询、投资建议、研究报告等。
5.市场环境变化,公开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等因素均可能影响本材料内容的准确性。
6.本材料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版、复印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