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限内部使用
公募保险及私募信托客群动态

公募保险客群动态

回购系列指数ETF批量上报

2023年10月17日,上证回购指数、中证回购指数、中证回购价值策略指数及中证回购质量策略指数正式发布。证监会网站最新信息显示,1月17日,易方达、华夏、博时、鹏华、景顺长城等5家公司正式上报回购系列指数ETF,其中易方达、华夏、博时上报中证回购价值策略ETF,而景顺长城和鹏华则选择布局中证回购ETF。

 

中证回购指数选取沪深市场中回购比例较高的100只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反映较高回购比例证券的整体表现;中证回购价值策略指数是在发生过股票回购事件的上市公司中选取估值水平较低、业绩预期较好的5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为市场提供多样化投资标的。

 

上市公司积极“回购”受到市场关注。股份回购是回报股东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改善上市公司估值水平。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随着这批指数产品获批,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将拥有新的投资工具。

 

发起式基金成新发市场主角

Wind数据显示,新年前两周,10只发起式基金先后成立,在2024年新成立基金中的占比达56%。其中8只产品成立于开年首周,在同期成立的10只基金中占比高达8成。从基金类型来看,上述10只发起式产品中9只为ETF联接基金,其余1只是偏债混合型产品——国泰招享添利六个月。9只发起式ETF联接基金的发行规模均为1000多万元,除华夏中证港股通内地金融联接外,其它8只均属易方达基金旗下产品。

 

从产品发行成本的角度考虑,发起式基金的首发规模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成立,发起式产品成立后,可以尽快上线销售,能够高效地为场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工具选择。

 

“ETF通”持续扩容

据港交所最新公告,2024年1月15日将会有11只ETF纳入陆股通,届时,“ETF通”的全部产品数量将达到150只。 这11只“ETF通”的新成员包括多只特色ETF,上交所上市的有9只,分别为华泰柏瑞红利低波ETF、景顺长城红利低波100ETF、南方长江保护主题ETF、易方达长江保护ETF、富国上证指数ETF、国泰钢铁ETF、国泰游戏ETF、华夏人工智能AIETF、广发科创50ETF龙头等;以及深交所上市的包括博时创业板ETF、景顺长城创业50ETF在内的2只。

 

自“ETF通”推出以来,无论是南向ETF还是北向ETF,整体成交金额持续放量,可见“ETF通”为香港和内地投资者拓宽了投资范围,满足了两类投资者的跨境配置需求。未来,“ETF通”的发展可以实现香港和内地投资品种的互补,进而活跃ETF市场。

 

重磅宽基ETF新品集中上报

1月2日,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中证A50指数,引发行业广泛关注。易方达、富国、华泰柏瑞、嘉实、银华、华宝、大成、工银瑞信、平安、摩根等10家基金公司第一时间上报跟踪该指数的ETF产品。相比市场上已有的MSCIA50、富时A50、上证50等宽基指数,中证A50指数特色明显。该指数选取50只各行业市值最大的证券作为指数样本,行业分布较为均衡,更全面刻画各行业代表性龙头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并创新引入ESG可持续投资理念。

 

中证A50成分股兼具大市值属性与行业代表性,更全面反映各行业的龙头上市公司表现,在国家队出手的条件下相对优势明显。

 

私域用户成为基金公司发力直销的新阵地

近期,部分基金公司尝试用企微拉新的方式承接直销业务,还有基金公司通过发力理财师或是在流量平台直播提供入口的方式,将用户引流进入私域社群,试水私域运营。目前无论是开拓私域用户还是基金直销平台运营,均面临着获客成本高、用户转化存在不确定性、三方支付通道受限等痛点,头部基金公司积极布局,中小公司仍需权衡投入产出比。

 

私域运营和用户信任的培养需要长期经营,在这过程中考验机构的服务系统建设、数据化处理能力、合规管理等领域的投入。弱市之下寻求逆势增长的破局之道是构建以客户陪伴为中心的销售体系。

 

一批头部基金公司旗下ETF规模增长迅猛

2023年股票ETF市场获得超过6400亿增量资金。其中,2023年之前成立的存量股票ETF获得了超过5680亿元资金净流入。从产品来看,宽基ETF成为全年“吸金”主力,沪深300ETF、科创50ETF、上证50ETF及创业板ETF等净流入领先。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华夏科创5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成2023年最“吸金”品种。华夏、易方达、华泰柏瑞、国泰、南方旗下股票ETF规模超过千亿,嘉实、富国、易方达、华泰柏瑞、博时年内股票ETF规模大幅增长。

 

运作透明的被动型产品在2023年逆市迎来高光时刻,当前行情或将利于ETF在2024年进一步发展壮大,打造ETF买方投顾更有利于与头部公募合作共赢。

 

ETF联接基金发展迅速

伴随着场外投资者需求扩大,去年ETF联接基金新发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总规模突破4000亿元。Wind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场共成立了507只ETF联接基金。仅刚刚过去的2023年,各基金管理人新成立的ETF联接基金产品共130只,数量超过2021年的97只,再创历史新高。

 

联接基金为场外投资者参与ETF提供了便捷方式,获得基金管理人的积极布局,预计联接基金未来发展空间充足,将进一步助力ETF市场规模不断提升。

 

多家保险增资获批

2023年共有21家险企获批增资23笔,其中,中国人寿(海外)、泰康养老完成两度增资,此外还有11家险企已披露增资方案,正在“排队”等待监管批复。如长城人寿10.93亿元增资获批,注册资本增至62.19亿元;阳光产险获批增加注册资本7.109亿元64.56亿元;华泰人寿注册资本从36.325亿元增加至43.125亿元;中信保诚人寿拟增资25亿元至48.6亿元。

 

险企增资,主要为保障偿付能力充足,增强竞争力,为业务经营和拓展做好准备,新增资本多为原股东认购,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股东对公司经营的长期看好。

 

 

私募信托客群动态

新华保险与中国人寿共设私募基金公司已完成备案

1月10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网站公布的信息显示,国丰兴华(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登记。该公司成立于2023年12月22日,实缴资本1000万元,实控人为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基金募集规模来看,计划为500亿元,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各出资250亿元。基金期限为10+N年,在10年期届满后,可以通过变更备案的方式进行延期,或者经双方协商一致后退出。

 

经与客户沟通了解,经纪业务已指定和股东系券商合作,后续密切关注其他业务合作机会。

 

部分外资私募规模增长迅猛,在多资产、CTA策略上显示优势

多家量化、宏观策略的外资私募近年来在国内市场规模增长迅猛,比如截至2023年年底,桥水中国的管理规模达到400亿元左右;同期,全球系统化投资巨头Two Sigma旗下的腾胜投资规模超过80亿元,全球CTA巨头鼻祖元盛旗下的元胜投资规模也突破80亿元;而此前德劭投资的产品在渠道也是“一票难求”。 这几家外资私募在国内市场的崛起,源自其在多元策略上表现突出、业绩稳健,同时拥有较严格的风控体系、对净值下行保护做得好,通过多年的积累,得到国内投资者的认可。

 

在多资产策略赛道下,外资管理人的优势更为突出。原因在于,在海外成熟市场,外资管理人所经历的不同资产的市场周期更多,对资产配置的研究更深入。境内管理人多将策略集中在单一资产上,对全资产类别配置的投入相对较少。国内量化私募在股票策略等优势领域积累实力,以更为突出的业绩表现,实现了更加快速的规模扩张。

 

又有多位金融机构资深专业人士“奔私募”

北京乐溪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法人、执行董事杨扬,原是泰康资产股票投资董事总经理、谭木匠独立非执行董事;公司总经理张婷曾经担任中金公司固收部执行总经理;还有公司副总李启航,曾是兴证全球基金第一批员工。同日完成登记的上海稻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总经理陈骥宁是一位有着20年左右从业经验的券商老将,曾担任知名券商自营业务部门相关负责人;还有广西无疆沐沐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黄顺卿,曾在多家券商担任首席分析师。

 

公募券商保险机构一直都在为私募行业大量输送人才,来自上述机构的基金经理、高管人士,拥有较好的投研、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训练,为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注入力量。近期权益市场低迷,指数在低位震荡,很多行业乃至优质个股都拥有了较高的投资价值。从长期收益率的角度,这是一个性价比较高的进入时点,也是一个好的“奔私”时点。

 

百亿量化私募达32家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国内百亿私募机构共有104家,其中百亿量化私募有32家。同比去年总数减少了8家,量化增加4家。截至去年底,有业绩展示的85家百亿私募去年整体收益为-0.77%,其中51家百亿私募实现正收益,占比为60%,收益超10%的有9家。具体来看,私募大佬但斌旗下的东方港湾去年平均收益为22%,夺得了百亿私募冠军,也是2023年唯一的一家平均收益率超过20%的百亿私募。紧随其后的分别是信弘天禾、稳博投资、康曼德资本、衍复投资、乾象投资、宽德私募、因诺资产、玖瀛资产和明毅基金。

 

震荡行情下,量化策略凭借较好业绩受到更多投资人关注,后续对于有潜力量化管理人可重点关注对接。 

 

52家信托公司披露年报

已有52家信托公司公布年报。从数据来看,盈利指标多呈现下降的态势,唯固有业务收入略有增长。52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总额981.73亿元,同比下滑11.26%;利润总额472.17亿元,同比减少14.63%。

 

具体来看,52家信托公司中,仅仅47.05%的公司营业收入呈现正增长。营收额居于行业前5位的分别为平安信托、上海信托、建信信托、中信信托、兴业信托。其中,平安信托以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45.53亿元居于已公布财报的信托公司首位,上海信托营业收入为81.41亿元居于其后,建信信托营业收入为75.24亿元。行业前30的信托公司中,16家营收呈现不同程度下滑。如,中航信托降幅超过45%,平安信托、建信信托、中信信托营收同比下滑幅度均超过20%。

 

信托公司“马太效应”趋势明显,后续可关注头部公司转型进展及业务机会。

 

 

银行及理财子客群动态

新年首月MLF"量增价平"

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4年1月15日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开展89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995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7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MLF中标利率别分别维持1.8%、2.5%不变。为推动经济“开门红”,市场此前对于政策利率下调充满期待,但此次降息预期落空。

 

当前经济正处于稳固回升过程中,叠加部分银行净息差承压和人民币汇率因素,首月降息的紧迫性不高。在一季度实施降息仍有必要,在年初降息将有利于推动企业实际贷款利率、综合融资成本下行,进一步稳固市场预期。

 

年内第三轮存款挂牌利率下调正式落地

12月22日至23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以及邮储银行最先开启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继六大行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再次集体下调存款利率,11家股份制银行日前集体宣布从12月2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本次集中“降息”,为今年9月初全国性商业银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后,时隔三个月的再度下调,相比于9月的下调,此轮存款利率调降幅度接近。此轮调整,也是银行业2023年的第三轮“降息”,2022年9月以来的第四轮。

 

本轮全国性主流商业银行集体下调存款利率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缓解商业银行净息差压力。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国内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已经降至1.73%,创历史新低。此次存款降息对于商业银行平均存款成本压降幅度可达3至5个基点。

 

外储规模升至3.2万亿美元,官方黄金储备"14连增"

1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3年12月末外汇储备规模数据,截至2023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380亿美元,较11月末上升662亿美元,升幅为2.1%。截至2023年12月末,人民银行黄金储备报7187万盎司,较上月上升29万盎司,官方黄金储备已连续第14个月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稳固向好,外贸市场多元化发展,出口结构持续优化,对外贸易韧性不断增强,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也使中美利差趋于收窄,资本项下外资流入开始增多,这些都有利于国际收支状况总体稳定,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回升奠定坚实基础;黄金兼具金融和商品的多重属性,有助于调节和优化国际储备组合的整体风险收益特性。增持黄金充分体现人民银行从市场化角度优化储备资产结构的配置思路。

 

时隔10个月,人民银行重启PSL

2024年1月2日,人民银行官网发布消息称,2023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PSL)3500亿元。期末抵押补充贷款余额为32522亿元。这也是自2023年2月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17亿元后,抵押补充贷款再次净新增。

 

预计PSL将支持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三大工程”的支持力度,继增发万亿国债之后再次释放稳经济的信号。

 

浙商银行获批筹建理财子公司

2024年首日,浙商银行发布消息于近日收到了监管批复,获准筹建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浙银理财”)。筹建工作完成后,浙商银行将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提出开业申请。

 

随着浙银理财的筹备,理财公司这一群体将继续扩容,而未有理财公司的中小银行将逐步退出理财业务。

 

探路权益投资!银行理财权益类产品批量发行

近日,多家理财公司发行权益类或混合类理财产品,加大权益市场布局。光大理财于2023年底推出阳光红优选500指数增强产品,为风险等级四星的权益类产品,主要精选优质的量化500指数增强策略,以公募理财形式发行。民生理财在2023年12月推出民生理财银竹混合灵动A股机遇理财产品,优选被市场相对低估、具有良好成长性、分红能力良好且长期投资价值突出的优质个股和业绩表现稳定、风险调整后业绩优秀的基金进行投资。银行理财公司也积极通过创新费率模式、公司跟投等方式,提振市场和投资者信心。

 

立足当下,A股后市仍存在结构性机遇。除了对市场的判断外,布局权益市场也是对丰富理财公司产品体系的战略性考量。银行理财做权益类产品有其优势所在,在投资工具、策略、标的是极其丰富的,包括优先股、定增等资本中介项目,可以通过FOF/MOM方式配置于市场中性策略、CTA套利策略、量化指增策略等。

 

 

【风险提示和免责声明】
1.本材料仅供内部学习、参考,不得外传。
2.本材料所载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渠道收集,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不对本材料内容的更新、修改负有主动通知变更的责任。
3.本材料中各类信息仅代表资料收集当日我们从公开媒体资料中获取的信息,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不对本材料内容的更新、修改负有主动通知变更的责任。
4.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材料不构成任何投资顾问建议、投资咨询、投资建议、研究报告等。
5.市场环境变化,公开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等因素均可能影响本材料内容的准确性。
6.本材料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版、复印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