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场内公募基金主要由三类产品构成,分别是ETF、LOF和REITs。
截至2023年6月30日,沪深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场内公募基金合计1281支,规模合计25347亿元,参考同期公募基金总规模约27.69万亿元,场内基金占公募基金总规模的比例约9%。
在场内基金中,ETF产品797支,规模17987亿元,占场内基金总规模的71%,ETF已成为场内基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本文的分析将基于ETF展开。
图 1:2023H1 场内基金份额占比 图 2:2023H1 场内基金规模占比
参考WIND对ETF基金投资范围分类,将ETF分为股票ETF、债券ETF、商品ETF、跨境ETF、货币ETF。其中跨境ETF底层资产为境外股票,因此股票ETF与跨境ETF可以合并为权益ETF。此外,将除货币ETF外的其他ETF基金统称为非货ETF。
当前非货ETF在规模与份额占比均在85%左右,货币ETF占比约为15%;各类非货ETF当中,股票ETF占比最大,为80%,其次是跨境ETF,约为15%,权益类ETF合计占比约为95%;商品ETF与债券ETF占比较小,两者合并占比约5%。
图 3:各类 ETF 规模占比 图 4:各类 ETF 份额占比
图 5:各类非货币 ETF 规模占比的时序变化
ETF基金会在每年的年报与半年报公布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信息。其中ETF联接基金的份额默认被视为机构投资者,但实际上有一部分个人投资者会通过购买ETF联接基金从而间接持有ETF,因此ETF报告中所公布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存在高估情况。
为此,我们将定期报告中公布的ETF机构持有份额减去个人通过ETF联接基金间接持有的场内ETF份额,得到修正的机构持有份额;将ETF总份额减去修正的机构持有份额得到修正个人持有份额。
我们计算了2019年以来修正份额后每期机构与个人持仓ETF市值,可以看到,个人投资者持有ETF市值在2020年年底超过了机构投资者,随后一直领先机构投资者。进一步细分来看,个人投资者持有股票ETF市值也在2020年年底超过机构投资者,目前个人投资者在股票ETF中的占比约为56%。
图 6:机构个人持仓非货 ETF 市值时序变化
图 7:机构个人持仓股票 ETF 市值时序变化
目前机构投资者在债券ETF投资占比最高,2023年上半年达到90.85%,较去年年底减少约1%。而机构投资者在商品ETF投资占比最低,为24.85%,较去年年底进一步走低。机构投资者在跨境ETF占比提升最大,较去年底(34.39%)提升了4.37%至38.76%。
图 8:ETF 机构投资者占比变化(按市值)
当前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第一大持仓类别均为股票ETF,占比分别为78.69%、80.94%。两者第二大持仓类别也都为跨境ETF,占比分别为13.09%、16.43%。若将股票ETF与跨境ETF合并划分为权益ETF,则权益类ETF在机构投资者持仓ETF基金总额中的占比达到了91.78%,在个人投资者的ETF基金总额中达到97.37%。机构投资者对商品ETF偏好较低,占其ETF基金投资总额比例仅0.85%;个人投资者则对债券ETF投资偏好较低,占其ETF基金投资总额比例仅0.59%。
图 9:ETF 机构投资市值分布 图 10:ETF 个人投投资市值分布
从持有宽基ETF情况来看,沪深300ETF为机构投资者持仓最大规模ETF,持仓市值约921亿元。个人投资者则表现出对高波动ETF的偏好,持仓最大的ETF为科创50ETF,持有市值达到786亿元,其次为沪深300ETF,持仓市值约为659亿元,创业板ETF为个人投资者持仓第三大宽基ETF,持仓规模约为483亿元。
我们对除宽基之外的权益ETF进行板块划分,分别计算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ETF持仓市值板块分布。这里先暂时先不分析归类为其他类别的ETF持仓。可以看出,个人投资者在各板块持仓市值均高于机构投资者。其中个人投资者在科技板块ETT持仓规模最大,为983亿元,在大金融、港股、先进制造板块的持仓市值均超过500亿元,而周期板块持仓市值最小约为207亿元。机构投资者在港股板块ETF持仓规模最大,为691亿元,在科技板块的持仓市值也超过了5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热门的中概互联网ETF板块中,机构与个人投资者持仓差异明显,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高达83.37%。
图 11:机构持有宽基 ETF 规模分布 图 12:个人持有宽基 ETF 规模分布
图 13: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持仓 ETF 规模板块分布
图 14:个人与机构投资者各板块持仓市值占比
ETF基金在每年的半年报与年报中会公布基金前十大持有人信息。为进一步分析各类型机构投资者持有ETF的情况,我们基于前十持有人信息,根据持有人名称对各类机构持有人类型进行划分,汇总各类机构持有人持仓ETF情况。
2023年中报披露前十大持有人所持有的非货币ETF市值为7264亿元,占非货币ETF总市值的47%,因此基于前十大持有人的分析具有较好代表性。
从机构类型看,非货币ETF的机构前十大持有人份额中,公募基金占比约52%(主要是ETF联接基金),保险占比22%,证券占比7%,私募占比1%。
图 15:2023 年上半年非货币 ETF 持有机构类型分布
非货币ETF份额中,中国平安、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广发基金排名居前;规模上,中国平安、中央汇金公司、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排名居前;产品数量上,中信证券、中国平安、方正证券排名居前,纳入持有人前十大产品分别为630、396、336支。本期中国平安在持仓份额与持仓规模两方面双双跃居机构第一。国泰君安证券非货币ETF持有份额56亿份,排名第20;持有规模140亿元,排名第14;持有产品数78支,排名第13。
图 16:机构总体 2023 年上半年非货币 ETF
表 1:机构总体 2023 年上半年非货币 ETF 持有排名
从公募基金持有ETF情况来看,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广发基金的持有份额位居前列,头部机构规模较大。
表 2:公募基金 2023 年上半年非货币 ETF 持有排名
从证券公司持有ETF情况来看,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证券、中金公司的持有份额位居前三。
表 3:证券公司 2023 年上半年非货币 ETF 持有排名
从银行持有ETF情况来看,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的持有份额位居前三,银行机构持有ETF规模整体较小。
表 4:银行及理财子 2023 年上半年非货币 ETF 持有排名
从保险持有ETF情况来看,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的持有份额位居前三,中国平安持有ETF份额大幅领先其他保险公司。
表 5:保险 2023 年上半年非货币 ETF 持有排名
从私募持有ETF情况来看,桥水(中国)、永安国富、上海运舟的持有规模位居前三。其中,桥水持有ETF全部为黄金ETF,永安国富主要持有跨境ETF,上海运舟全部持有科创主题ETF。
表 6:私募 2023 年上半年非货币 ETF 持有排名
2023年半年报显示,FOF基金持仓ETF规模合计约136亿元,较去年底有所减少。其中股票ETF占比最大,达到72%,跨境ETF占比达到20%,权益类ETF(股票+跨境)占比合计超过90%。FOF基金持仓商品ETF规模较小,仅约为4亿元,规模占比约3%。
将FOF基金持有的ETF联接基金映射至其对应的场内关联ETF,查看FOF基金持有单只ETF市值。本期FOF基金持仓规模最大的ETF为华泰柏瑞中证光伏ETF(持仓市值约7亿元)。此外,国泰中证全指证券ETF、博时标普500ETF、华夏恒生科技ETF、华夏恒生指数ETF本期的持仓市值同样超过5亿元。
图 17:FOF 持有各类 ETF 占比 图 18:FOF 持有各类 ETF 规模
图 19: FOF 持有的市值前十 ETF
TOP20 权益 ETF 持仓市值机构名单
TOP20 债券 ETF 持仓市值机构名单
桥水基金持仓非货 ETF 明细
永安国富持仓非货 ETF 明细
上海运舟持仓非货 ETF 明细
【风险提示】
本报告结论完全基于公开信息进行分析,对理财产品运作及资产配置情况的研究分析结论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能保证未来的可持续性,亦不构成投资收益的保证或投资建议。
本报告不涉及理财产品评价业务,不涉及对理财产品的推荐。
样本偏差风险;行业政策变动风险。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供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本公司的当然客户。本报告仅在相关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发放,并仅为提供信息而发放。
本材料所载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渠道收集或第三方,本公司对该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过往表现不应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
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不承诺投资者一定获利,不与投资者分享投资收益,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及关联机构无关。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作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国泰君安证券机构客户部”,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若本公司以外的其他机构(以下简称“该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通过此途径获得本报告的投资者应自行联系该机构以要求获悉更详细信息或进而交易本报告中提及的证券。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该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关联机构亦不为该机构之客户因使用本报告或报告所载内容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