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限内部使用
公募保险及私募信托客群动态

恒生港股通中国央企ESG领先指数推出

7月10日,恒生指数公司宣布,推出恒生港股通中国央企 ESG领先指数。该指数为采用同类最佳方法构建的 ESG 指数,旨在反映可通过港股通买卖且第一大股东为央企的香港上市公司中,ESG 表现最好的 40 间公司之整体表现。成分股筛选自恒生行业分类系统的行业中 ESG 风险评级最低的证券。自 2018 年 12 月 31 日(即指数基准日)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恒生港股通中国央企 ESG 领先指数累计回报率为 16.1%。

 

随着环境、社会及管治(「ESG」)在中国日益受到关注,监管机构推动央企加强 ESG 披露并提升 ESG 绩效,积极推动央企 ESG 发展。在中国经济可持续转型的过程中,央企发挥着重要作用,恒生港股通中国央企 ESG 领先指数可将 ESG 元素融入央企投资组合中,帮助投资者把握可持续经济转型中的机遇。

 

受多重因素影响,货币型基金规模创新高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末,372只货币型基金管理总规模达到11.89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在公募基金中规模占比42.78%,也比去年末低点上升了2.61个百分点。由于权益类基金缺乏赚钱效应,叠加去年末债市大跌,中短债基金、同业存单基金等波动较大,规模一度出现萎缩,这导致具备稳健收益特征的现金理财工具——货币型基金,更加受到资金的青睐,资金短期从“竞品”中净流入货基的态势明显。

 

在货币基金和定期存款收益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低风险偏好资金会寻找投资新去向。同业存单基金、短债基金预计会逐渐成为投资者闲钱理财的新选择。

 

ETF通一周年

7月4日,“ETF通”迎来开通一周年的历史性时刻。综合沪深港三地交易所数据显示,截止7月4日,纳入“陆股通”的ETF数量达到97只,纳入“港股通”的数量增至6只,相比起步之初分别增加了14只、2只。不仅数量上稳步扩容,成交金额也节节攀升。截止6月末,“陆股通”6月成交金额合计达到136.12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7月足足增长了33倍;“港股通”方面更是不断引入活水,6月末成交金额927.47亿港元,相比去年7月增幅超过20倍。
据港交所最新公告,2023年7月17日将会有34只ETF纳入陆股通,这34只“ETF通”的新成员包括科创50ETF等特色ETF。其中,上交所上市的有16只,分别为双创50ETF基金、上证50ETF易方达、中证1000ETF、房地产ETF、计算机ETF等;以及深交所上市的双创龙头ETF、成渝经济圈ETF、电力ETF、1000ETF等18只。

 

ETF互联互通的建立,进一步扩大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程度,丰富了A-H市场的资金来源,不仅为两地投资者跨境投资带来新机遇,同时也提升中国资本市场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

 

上半年基金平均发行份额降至8.68亿份,创2018年以来新低

截止6月30日,基金行业今年以来共发行了609只基金,合计发行份额1072.73亿份,平均发行份额降至8.68亿份,创下2018年以来新低。不同基金公司之间分化依然严重,部分头部基金公司今年上半年已布局20多只新基金,单家公司发行规模超过200亿元,也有超过30家基金公司今年以来仍旧“一基未发”,缺席发行市场。

 

新基金市场发行遇冷,主要是当前A股市场赚钱效应较差,国内经济数据低于预期,前期对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逐步被纠正,市场信心不足。虽然头部基金公司发行数量较多,但是相比前几年,已有所放缓,且发行的产品类型多元化,整体来看,未来行业将会从以首发为主转向为持营为主,聚焦产品布局的高质量发展。

 

公募REITs纳入FOF基金投资范围

7月5日晚间,易方达、南方、银华、东方红资产管理、天弘等多家基金管理人纷纷发布公告称,公司旗下部分FOF基金将公募REITs纳入投资范围。
而随着公募REITs试点的推进,已发行上市产品不断丰富,市场容量不断扩充,试点领域不断拓展,截至目前,已有13只公募REITs产品可纳入普通FOF投资范围,9只公募REITs产品可纳入养老FOF投资范围;可投产品流通市值超过250亿元,底层基础设施涵盖污水处理、仓储物流、清洁能源、收费公路、产业园区等较多领域。

 

将公募REITs纳入投资范围,将为FOF基金提供底层大类资产配置新工具。从长远看,有利于促进FOF基金与公募REITs市场的良性互动。

 

私募积极利用期权做投资,打造风险收益比更好的产品

不少内资、外资的私募机构,正在积极参与多个期权品种的投资,尤其在今年波动的市场中,采用期权工具,不仅为投资组合提供下行保护,还能通过套利等手段增厚收益。事实上,这几年私募对期权市场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明显提升,试图为投资者提供更好风险收益比的产品。私募看好期权市场发展前景,其未来深度、流动性会持续增加,将孕育出更多策略和投资机会。

 

投资者风险管理工具丰富化和多元化是大势所趋。国内期权当前发展很快,不管是品种的扩张,还是现存品种的流动性,均在迅速改善中。随着中国股票期权产品体系进一步多元化与多层次化,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将期权作为投资品种。

 

逾四分之一基金采用“共管”模式

“双管一”、“多管一”的基金经理管理模式,悄然在基金行业里流行起来。2023年以来,增聘基金经理的公告密集发布,两位或两位以上基金经理共管产品逐渐成为行业常态。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截至目前,多达2803只基金(仅统计主代码)由两位及超过两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占比约25.55%。究其原因,基金经理“以老带新”、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经理“减负”以及减少明星基金经理离职产生的影响等,或都是增聘基金经理的重要因素。

 

“多管一”或者“双管一”模式是行业逐渐走向成熟的象征。“双管一”或‘’多管一”模式在为行业和投资者带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对基金公司考核机制、人才储备等多方面提出要求,还可能对基金投资策略一致性、业绩持续性造成负面影响。

 

基金公司纷纷布局超长期国债ETF

6月13日,全市场首只超长期限的债券ETF——鹏扬30年国债ETF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有效填补行业缺乏超长期债券ETF的空白,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场内低风险投资工具。
截至6月30日,全市场共有债券ETF18只,鹏扬30年国债ETF为唯一一只超长久期的国债ETF产品。看准这一方向,博时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也纷纷出手。6月15日,博时基金上报了博时上证超长期国债ETF,紧接着,6月16日,华泰柏瑞也上报了华泰柏瑞上证超长期国债ETF。

 

近几年宽基ETF和行业ETF竞争白热化,基金公司多维度创新,大力布局债券ETF,超长期限国债ETF正是行业发力的一个新方向。同时,在流动性环境宽松、广谱利率下行的背景下,超长期国债ETF也将为投资者提供新工具,丰富市场策略。

 

头部公募集体宣布降费

7月8日,证监会发布了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工作安排,具体举措包括推出更多浮动费率产品、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规范公募基金销售环节收费、完善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披露机制等。同日,多家头部公募机构集体发布关于调低旗下部分基金费率并修订基金合同等事项的公告,自7月10日起旗下部分存量产品管理费率调降至1.2%以下,托管费率调降至0.2%以下。此外,新注册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不超过1.2%、0.2%;其余存量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将争取于年底前分别降至1.2%、0.2%以下。

 

基金费用调降是实实在在地让利给投资者,有助于增强产品的吸引力,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参与度和获得感;从长远来看,调降管理费将助力公募基金提质增效,真正聚焦投研能力,转向“客户思维”,从而实现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又有基金公司换帅

7月8日,英大基金发布高管变更公告,公司任命乔发栋为英大基金董事长,范育晖先生不再代为履行董事长职务。去年12月底,原董事长马晓燕因工作需要离任,经过半年时间,英大基金董事长人选“尘埃落定”。

 

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英大基金管理规模为593.18亿元,创出新高。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分别为2只和7只,规模为35.17亿元、13亿元。公司旗下基金经理郑中华和汤戈先后离任。

 

保险资管市场又有新动作

国内首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中宏人寿目前释放了欲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的信号。中宏人寿披露的2023年股东会决议显示,4月17日,全票通过关于《设立中宏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议案。

 

对于中小险企设立的保险资管,是否具备赶超能力,不在于起步早晚,而在于投研能力与产出的业绩。如果要做大资管规模,第一,必须在投研上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必须打造出色的资产管理团队;第二,必须在渠道和营销上下功夫。

 

华夏人寿风险处置工作再迎新进展

7月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瑞众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开业的批复显示,同意瑞众人寿开业,注册资本为565亿元。11家险企等成立的基金与保险保障基金共同出资瑞众人寿,赵立军获批担任瑞众人寿董事长、赵松来获批担任总经理,二人均来自国寿系。

 

通过多家险企共同持股,可以有效避免单一险企因风险而导致的巨大损失。同时,保险保障基金的参与也为瑞众人寿提供了额外的支持和保障。

 

又一国资背景企业欲进军保险中介市场。

7月10日,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公告称,同意公司附属中交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收购湖南鑫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100%股权。自2022年起,国资入局保险中介市场成为一大趋势,今年以来的牌照收购热情更是只增不减。

 

保险中介机构具有丰富的保险市场经验和客户资源,收购可以为国资背景企业提供更多的保险服务和产品,满足其内部和外部的风险管理需求。另外一方面则是为了开辟新的利润来源,例如可以针对行业内同类型公司开展中介业务服务。

 

基金销售变革悄然风起

近期不少基金公司逐渐将“客户盈利比例”纳入基金销售人员考核之中,甚至有公司占据较大权重。在提升投资者获得感的方面,不少基金公司也投研、销售、产品等多维度进行,尤其是营销上更坚持逆向销售,提升客户盈利体验。

 

在公募基金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背景下,从单一对规模量的销售考核,转变为兼顾持有人获得感与持有人长期收益将是大势所趋。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公布

2023年7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762号国务院令,公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7章62条,包括:总则、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私募基金托管人、资金募集和投资运作、关于创业投资基金的特别规定、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证监会有关负责人称,《条例》全面规范资金募集和备案要求,要坚守“非公开”“合格投资者”的募集业务活动底线,落实穿透监管,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明确私募基金募集完毕后向基金业协会备案。

 

《条例》最主要的功能是做好私募基金监管的顶层制度设计,而不会做太多细节性的规定,因此,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的后续一系列立法(含修法)值得密切关注。

 

主观私募开始重视量化策略

截至7月12日,处于备案存续的私募证券管理人中,“主观+量化”私募管理人一共有1144家。业绩表现方面,截至2023年6月末,有业绩更新的1004家“主观+量化”私募管理人2023上半年平均收益为3.51%。在头部私募中,骏骁基金、玄元投资、进化论资产等都是将主观和量化结合投资的代表。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主观投资机构开始结合量化投资手段,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分析工具、量化分析思维等,提升整体投资表现;也有不少私募在量化投资的基础上,加入主观判断和干预,以期提高投资效率和收益。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量化和主观相结合的投资方式或将渐成潮流。

 

私募基金在逐步探索量化与主观两大策略合适的结合方式,值得重点关注后续发展动向及潜在的新业务合作可能性。

 

 

 

【风险提示和免责声明】
1.本材料仅供内部学习、参考,不得外传。
2.本材料所载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渠道收集,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不对本材料内容的更新、修改负有主动通知变更的责任。
3.本材料中各类信息仅代表资料收集当日我们从公开媒体资料中获取的信息,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不对本材料内容的更新、修改负有主动通知变更的责任。
4.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材料不构成任何投资顾问建议、投资咨询、投资建议、研究报告等。
5.市场环境变化,公开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等因素均可能影响本材料内容的准确性。
6.本材料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版、复印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