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限内部使用
银企动态及主经纪商

银行及银行理财子动态

2022年第二次金砖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召开

2022年6月6日晚,中国担任金砖国家主席国期间的第二次金砖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以视频形式举行,会议充分肯定了上半年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各方认可完善CRA机制、提高机制灵活性的重要意义,支持对《关于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的条约》的修订内容。会议同意继续在支付、金融领域信息安全等领域开展交流。会议肯定了发展可持续金融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意义,认为转型金融可在推动实现有序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欢迎中国人民银行牵头起草的金砖国家转型金融经验总结报告,期待继续在此领域开展合作。

 

会议达成有效共识,各方将在支付、金融信息安全领域加大合作,建立金砖财金智库网络,可以关注后续政策。

 

银行理财公司自2019年相继成立以来首次被监管部门处罚

6月2日,银保监会官网显示,中银理财和光大理财两家行业头部机构被罚款460万元、430万元。

中银理财涉及案由包括六项: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证券的市值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0%;全部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证券的市值超过该证券市值的30%;开放式公募理财产品杠杆水平超标;同一合同项下涉及同一交易对手和同类底层资产的交易存在不公平性;理财产品投资资产违规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理财公司对关联法人的认定不符合监管要求。光大理财涉及案由包括五项: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值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0%;全部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证券的市值超过该证券市值的30%;开放式公募理财产品持有高流动性资产比例不达标;使用第三方移动办公平台存在风险隐患,信息系统管控有效性不足;理财产品宣传不一致不准确。

 

对于本次被处罚的问题,侧面反映出部分理财子的内部合规仍需进一步加强,我部门仍需协助客户识别风险,避免出现合规问题。

 

掌舵城商行12年,青岛银行董事长辞任

6月8日晚间,青岛银行发布公告,郭少泉因监管有关银行关键岗位任职期限的规定及临近退休年龄,辞任董事长,提名景在伦为第八届董事会执行董事候选人。在郭少泉任期中,青岛银行资产规模和经营效益实现稳步提升,且实现“A+H”股两地上市,并前瞻性的提出零售战略布局,锚定了“科技引领、管理精细、特色鲜明”的新金融精品银行发展方向。在全国13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中,单就资产规模而言,青岛银行并不属于头部方阵,但在理财、投行、债券等,和区域实体经济结合更紧密的新业务板块,青岛银行已经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青岛银行是我国首批设立的城商行之一,目前已在AH股上市,本次换帅后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副行长景在伦拟担任青岛银行行长,换帅或许将带来新的业务机会。

 

华融湘江银行股权转让事宜迎新进展,城商行牌照重回湖南

6月9日,港股上市公司中国华融公告称,转让华融湘江银行40.53%股权在挂牌披露期结束后征集到一个意向受让方,即由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湖南财信金控”)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央汇金”)组成的联合体。目前双方已签署交易合同,转让总价为119.81亿元。

此次转让完成后,中国华融将不再持有华融湘江银行股权,湖南财信金控将持有华融湘江银行40.47%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中央汇金持股20%,位列第二大股东。这也意味着,这块城商行牌照将重回湖南。

 

湖南财信金控将成为华融湘江银行控股股东,即将迎来一大批人事及业务调整,应积极关注转让进度,抓住业务拓展的机会窗口。

 

 

企业客户动态

银行电商遇冷,工银电商即将停止服务

6月9日,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因业务调整,将于6月30日24:00停止融e购个人商城相关服务。该行提醒消费者,如需进行积分兑换、购买贵金属和公益捐赠,可以登录该行手机银行办理。

自从2012年建行推出首个银行系电商平台——善融商务开始,随后银行系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银行系电商平台已经步入了第10个年头,有的平台已销声匿迹不见踪影,只有少数平台还在运行。

在“6·18”购物节”到来之际,与其他电商平台的喧嚣相比,银行电商平台却稍显冷清,多个银行电商平台均其并未对购物节做营销推广宣传。

 

银行电商遇冷,综合电商路走不通,部分银行加大助农扶贫力度,主攻特定产品,借助国有背景有望成为下一个增长点。

 

深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改革专题推进会举行

2022年5月18日,《深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改革专题推进会》上,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明确指出:

(1)强化丰富正向激励,激发内生动力活力。强化丰富正向激励,加大力度依规有序推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加大科技型上市公司的激励力度,注重多种激励工具的系统集成。

(2)练好内功夯实基础,提升价值引导预期。要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夯实价值创造基础,多措并举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正确引导投资者预期。适时运用大股东增持、关键核心人员增持、增加现金分红比重等手段,引导上市公司价值合理回归。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现金分红给予积极指导支持。

(3)要调整优化股权结构,发挥积极股东作用。合理设计股权机构,选好作为积极股东的战略投资者,鼓励央企和地方国企交叉持股。

 

重点关注股权激励、上市公司回购与增持、投资者关系管理等业务需求,关注央国企股权协议转让等需求,友商开立首届股权激励专题研讨会,机构客户部助力协同进行股权激励回购交易支持、增持交易委托执行与交易咨询、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投资者协同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

2022年5月19日国办发〔2022〕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

(1)优化完善存量资产盘活方式: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进一步提高推荐、审核效率,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REITs项目发行上市,可进一步灵活合理确定运营年限、收益集中度等要求。国有企业发行基础设施REITs涉及国有产权非公开协议转让的,按规定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鼓励具备长期稳定经营性收益的存量项目采用PPP模式盘活存量资产,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2)积极推进产权规范交易。充分发挥产权交易所的价值发现和投资者发现功能,创新交易产品和交易方式,加强全流程精细化服务,协助开展咨询顾问、尽职调查、方案优化、信息披露、技术支撑、融资服务等,为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开辟绿色通道,推动存量资产盘活交易更加规范、高效、便捷。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吸引更多买方参与交易竞价。

 

积极关注盘活存量资产国有产权非公开协议转让涉及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发行REITs方式的实现的路径。

 

公司内部业务动态

(1)回购交易:机构客户部协同苏州分公司为江苏北人上市公司提供股权激励衍生的回购交易委托执行服务,上市公司已进行回购公告,当前回购交易服务开展进行中。

(2)减持委托交易:机构客户部协同深圳分公司为TCL完成标的七一二的竞价委托减持交易服务,截止2022年6月10日减持共计约2.3亿金额,跑赢同期市场累计均价36.46bp,当前上市公司已进行公告。

(3)减持大宗交易:机构客户部为帝尔激光上市公司董事长及特定股东大宗交易减持需求,截止2022年6月10日引入机构投资者进行承接,承接金额约1.2亿金额,当前已完成此次减持大宗交易。协同上海分公司为联想控股某标的大宗交易减持需求引入机构投资者进行承接。

 

回购、增持、股权激励等监管导向明显业务需求持续重点关注,市场回暖各类减持需求持续增加并启动,上市公司等企业投资配置需求持续推动。

 

 

资本中介动态

人保资产首笔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成功落地

2022年6月7日,我司与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转融通业务正式落地,助力人保资产完成首笔转融通交易。自保险机构转融通业务全面放开以来,机构客户部第一时间与国内60多家大中型保险机构进行业务对接,并与融资融券部一起对重点机构客户进行全覆盖,分享转融通出借业务现状、规则政策以及申请资质细则等内容,助力服务保险机构内部系统对接、转融通业务资格申请等,公司专业能力得到客户充分肯定。2021年11月30日,公司与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完成国内首单保险资管转融通交易。今年5月24日,公司与和谐健康保险股份公司转融通业务落地,助力达成和谐健康首笔转融通交易。6月7日,经不懈努力,公司与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转融通业务正式落地,助力人保资产首笔转融通交易顺利达成。公司在大型国有保险机构和民营中小保险机构转融通业务上多点开花,不断强化着公司在保险转融通业务上的领先优势。

2021年12月3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参与证券出借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放开保险资金参与境内外证券出借业务,对活跃证券市场、增加市场流动性、提高金融资产运用效率、降低市场波动性、助力价格发现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长期持有证券的机构投资者,将所持证券出借,可以增强收益,也为券商下游用券客户提供了更多券源。人保资产的业务无疑具有示范事宜。

 

潼骁投资与安联资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2年6月6日,上海潼骁投资发展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潼骁投资)与安联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联资管)正式签署了双方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一致同意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双方的合作建立在互惠互利、平等诚信的基础上,以建立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和实现双方业务的共同发展为目的。双方将不定期交流信息,发挥各自优势,在金融市场数据智能化研究、全球化资产配置、优势策略互补、风险管理与控制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安联资管于2021年7月27日获得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开业批复,成为中国首家获批开业的外资独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安联资管的股东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为中国首家获批开业的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东是德国安联集团(AllianzSE)。德国安联集团也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集团之一,截至2020年底,除为德国安联集团的保险客户管理超过7,900亿欧元资产外,旗下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第三方资产总额高达1.7万亿欧元。潼骁投资的产品线从流动性管理、纯固收、量化固收+、量化股票、CTA等均有布局,公司拥有60余人的投研、交易及后台管理团队,投研实现模块化分工管理,致力于成为具备一定特色的私募资管解决方案供应商,与大型商业银行、头部券商代销、头部信托代销等均有深度合作,累计管理资产规模近350亿元。

 

点评:尽管保险资金直接投资私募一直存在临门一脚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近期私募和险资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为资本中介提供了更多的业务可能。

 

 

机构交易动态

百亿量化机构突然“低调行事”

根据第三方统计,一些著名量化大厂的持股案例数,已从2020年末的每季度上百起,悄然减少到个位数。一些大型量化机构的名字更是已经悄然从上市公司股东榜上消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量化大厂对A股市场的交易参与频度和热度都在急速萎缩。曾经被热议的20%以上的日成交占比,仿佛已经是被淡忘的过去。百亿量化机构为何突然“低调行事”呢?值得注意的是,量化大厂开始大幅降低在股东名单曝光度,正是从去年四季度起开始出现,直至目前几乎“绝迹”的现状。

 

一方面规模变化对持仓交易成本的提升,导致收益锐减,并形成负反馈,减少了对单票的超配。另一方面,去年末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收益互换业务管理办法》规定“收益互换业务不得挂钩私募基金及资管计划等私募产品、场外衍生品”,合作券商无法给私募提供杠杆融资的服务后,量化大厂们失去了另一个进入股东名单的“助手”。

 

从机构“辩手陈词”看量化交易底色

如今量化交易管理规模已迈进万亿元,被视为A股市场中极具影响力的交易方式之一。不过,其复杂的构建过程令诸多市场参与者留步在简单认知层面,仍不能准确识别及评估风险。几经沉浮,有关量化交易的吐槽依然充斥在各大投资者互动平台。而即使是专业人士,对量化交易影响的界定也未达成共识。

 

市场对量化交易存在策略同质化和公平性的担忧。量化交易的发展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展无序与被曲解。在市场各方理性对待“新物种”的前提下,期待监管部门进一步强化合规性引导,并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扎牢制度篱笆。当前阶段量化私募超额收益有所修复,未来将逐渐走向分化,头部量化私募“神仙打架”的同时,中小型特色量化私募依然有其生存空间。虽然目前量化私募格局梯队已经非常鲜明,未来肯定还会有黑马量化基金不断出现。

 

越来越多的中小基金公司开始尝鲜券结模式

在2019年基金采用券商结算模式从试点转入常规化后,券结模式基金迎来爆发式增长。不仅很多新发基金采用券结模式,一些存量老基金也公告启动证券交易模式转换工作。对于券商来说,券商结算模式在让其获得颇丰的代销份额的同时,还能获得优质的公募基金资源,打破了长久以来以银行为主的托管格局。但是看似对券商百利无一害的券结模式其实只是表面的。例如:券商结算模式的成本远高于银行结算模式,业务流程繁琐,费用成本高还需系统改造。此外,如果券结产品业绩表现较差,导致规模缩小,产品收入不能覆盖业务成本。

 

券结模式爆发式增长也需冷静看待,一方面券结模式不仅考验券商的渠道销售能力,同时对基金产品的选择也同样重要。此外银行理财子公司及保险资管现阶段整体资产管理规模仍旧以债券为主,相关业务涉及的费率报价普遍偏低,短期产生的业务收入相比前期的系统对接成本及人员投入显得微不足道。

 

“忽悠式”回购!上交所出手,通报批评

因未完成回购计划,上交所6月6日对庞大集团发出纪律处分决定书,对公司及时任董事长马骧、黄继宏予以通报批评。2020年5月20日,庞大集团披露股份回购报告书称,公司于2020年5月15日召开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回购股份方案之日起12个月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2021年5月15日,公司披露延长股份回购期限6个月的公告。但直至2021年11月14日,公司实际回购金额仅占回购计划金额下限的50.04%,未能完成回购计划。其实,庞大集团已经不是第一次因为“忽悠”被上交所通报批评。2020年12月2日,因“忽悠式”增持,上交所就曾对ST庞大的重整人予以通报批评,并通报中国证监会,记入上市公司诚信档案。虽然近年来监管措施逐渐规范,但忽悠式回购依然屡见不鲜。监管机构针对个别上市公司“忽悠式”回购,正在逐步强化股份回购事项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以股份回购名义实施股价操纵、内幕交易等行为的纪律处分力度。

 

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可向投资者传递积极信号,彰显企业长期发展潜力,回购股份也有利于提振上市公司股价,让企业在融资方面获得便利,可谓一举多得。然而,从以往案例来看,不乏上市公司将回购作为抵消公司负面新闻的手段。上市公司将回购作为稳定股价的应急措施,本身无可厚非,但需遵守法定程序和信息披露要求。相比贸然推出回购计划,公司更应该在改善经营、提升质量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消除投资者疑虑。

 

 

场外业务及机构产品服务动态

万亿场外期权市场,头部券商分走八成蛋糕

数据显示,2021年证券公司场外衍生品累计新增名义本金规模合计8.40万亿元,同比增长76.56%,交易笔数60764笔,同比增长78.80%。其中场外期权2021年累计新增名义本金规模为3.63万亿元,同比增长39.41%,交易笔数同比增长93.11%。Wind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月场外期权名义本金规模期末存量为10917.17亿元,其中新增规模就占3014.48亿元。

不过,场外衍生品业务的市场集中度较高。根据《证券公司场外期权业务管理办法》,最近一年分类评级在A类A级以上或B类BBB级以上,持续规范经营且专业人员、技术系统、风险管理等符合对应条件的证券公司,经协会备案,可以成为二级交易商;展业一年情况良好、未有重大风险事件的,可向证监会申请成为一级交易商。

据中证协在5月26日最新发布的场外期权交易商名单,位列一级交易商的有8家,均为“头颈部”券商,除华泰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外,还包括广发证券、国泰君安、申万宏源、招商证券、中信证券。二级交易商共有38家,合计共46家。

在此背景下,场外衍生品业务已成为各头部券商新的收入和利润增长点。根据中证协此前每月公布的数据(2021年10月后不再公布集中度数据),2021年场外期权名义本金前5券商交易量全市场占比最高时达到80.67%(2021年5月),最低时为64.08%(2021年10月),均值为72.98%。虽然相较2019年和2020年的均值79.14%和76.21%有所好转,但头部券商依然把握绝对市场份额。

 

场外衍生品业务向头部券商集中,资本金实力强的一级交易商有望占得先机。

 

2022年一季度公募保有规模百强名单最新放榜

日前,2022年一季度公募保有规模百强名单最新放榜,在公募基金代销渠道百强保有规模整体下滑的背景下,券商渠道保有规模保持强劲势头。

其中,华泰证券成头部券商最大黑马,权益类保有规模为1230亿元,反超中信证券,成为券商代销保有规模新“一哥”,中信证券以1163亿元退居第二;在非货基金保有规模上,华泰证券则与中信证券并列第一,保有规模均是1316亿元。

此外,7家券商在2022年一季度新晋代销渠道百强名单,东吴证券的保有规模在券商行业中上升了13个名次,进步幅度居行业首位。

百强券商代销基金保有规模增长超20%数据显示,百强基金代销机构中,股票+混合(下称“权益类”)公募基金保有规模环比下滑8.55%至5.91万亿元,非货币市场(下称“非货”)公募基金保有规模环比下滑5.31%至7.88万亿元。

在百强保有规模整体下滑的背景下,券商保有规模却逆势上涨。相比2021年四季度,今年一季度券商在百强基金代销机构中所占席位上升至51家,环比增加了5家,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环比增长21.02%至1.14万亿元;非货基金保有规模环比增长22.8%至1.25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基协

具体来看,在百强名单中,券商内部排名也出现洗牌。华泰证券基金代销在一季度发力明显,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为1230亿元,跃居行业第一名;非货基金保有规模则与中信证券均为1316亿元,位列行业第一名。中信证券的权益类基金的保有规模也超过1000亿元,为1163亿元,居行业第二名。

 

点评:除了零售客户外,机构客户配置公募的需求也在大大增加。推广道合销售通,可积极促进机构保有量上升。

 

三家头部券商被开罚单,从严监管保障场外期权行稳致远

6月2日,证监会披露多份场外期权业务罚单,涉及的3家券商分别是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和华泰证券,均为场外期权一级交易商。中金公司被罚原因是1笔场外期权合约对手方为非专业机构投资者,中信建投事出1笔场外期权合约股票指数挂钩标的超出规定范围,上述2家公司均被出具警示函。华泰证券则被采取责令改正措施,证监会指出其内部控制不完善的“三个问题”:一是部分场外期权合约个股挂钩标的超出当期融资融券范围,二是未对部分期限小于30天的场外期权合约出具书面合规意见书,三是场外期权业务相关内部制度不健全,内部流程执行不规范,未按要求进行衍生品准入管理。

 

结合去年到今年场外衍生品的监管形势看,总体趋严形势不变。投资者适当性和挂钩标的将是监管的重点。内部管理严格,流程规范的券商才能行稳致远。

 

 

【风险提示和免责声明】
1.本材料仅供内部学习、参考,不得外传。
2.本材料所载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渠道收集,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不对本材料内容的更新、修改负有主动通知变更的责任。
3.本材料中各类信息仅代表资料收集当日我们从公开媒体资料中获取的信息,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不对本材料内容的更新、修改负有主动通知变更的责任。4.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材料不构成任何投资顾问建议、投资咨询、投资建议、研究报告等。
5.市场环境变化,公开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等因素均可能影响本材料内容的准确性。
6.本材料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版、复印和发布。